在美国当母亲真辛苦
在过去4个月内,我花了100多个小时的时间,在纽约观察3岁以下的儿童。因为参加蒙特梭利婴幼儿发展辅助课程(Assistants to Infancy Course),需要对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250小时的观察。一月份飞回台湾与家人一起过农历年,于是便利用家人相聚的时刻,利用时间乘机观察2岁5个月 大的侄女Renee。
观察期间,我发现纽约和台湾的育儿方式有很明显的差异。
西方的谚语说“养育一个孩童,需要一个村的力量。”(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.)。“一个村”就是Renee在台湾拥有的资产。
华人重视家庭的程度众所皆知,3,4,5代等多代同堂更是令人引以为傲的事。哥哥一家人与我父母以及奶奶同住一屋檐下多年,一直到去年一月奶奶过往。一个屋檐下众多的人口,要聚集资源或者请帮手来打理家里并且帮忙照顾小孩也比较划算,同时还有一个厨师给家里的十口人做饭。
在纽约进行100多小时的观察,多数我观察的小孩生活中接触的人大概就是:妈妈,爸爸(如果在家的话),保姆(有时候),兄弟姐妹(如果有的话),以及进行观察的我。
我在台湾对Renee进行的观察有10个小时45分钟,期间我观察到她接触的人就有她的父母,祖父母,两个姐姐,姑姑和故丈(也就是我跟我老公),表姐, 两个表妹,她的保姆,家里的厨师,还有一个前来修理电灯的电工(Renee的妈妈还请她跟电工指出哪里需要修理),两个老师,6个同学,以及受邀前来吃晚 餐的朋友,这些人都在我观察的期间跟Renee有所接触,我在台湾的两个星期期间,我了解到Renee还经常的去外婆家,也拜访曾祖母以及姨婆还有外曾祖 母,拜访阿姨以及姨丈,另外三个表姐妹,学校的行政人员,校车司机,至少十个以上她爸爸妈妈的朋友以及她们的小孩等等。
想像一下一个两岁的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,每一天她所接触的人,每一个都需要不同的社交技巧,例如跟电工的互动与跟父母的朋友互动,就会有不一样的方式。与7个堂兄弟姐妹 之间,如果要好好相处,真的需要一整套很好的社交技巧,更别提与祖父母,曾祖母,外曾祖父母等等的互动了,光是每个人的称谓,都是台湾的孩子必须要有的技巧之一。
对于我而言,最令我感受深刻的,还是两种文化之下,身为带小孩的妈妈有着深刻的差异。在台湾的文化之下,身边的人们都是免费的照顾资源,小孩跟曾祖 母玩3分钟,跟祖母玩5分钟,跟表姐妹玩45分钟,再来20分钟在厨房跟着厨师,花个7分钟跟电工说话,这样的文化之下,妈妈们面对的压力与美国文化下的 妈妈是不一样的。反观在纽约的妈妈,一人分饰多角,纽约妈妈要想着如何安排小孩从早到晚一天的生活,要如何娱乐小孩,盼望着午休时间和睡觉时间到来!在纽 约,我经常在公园或咖啡厅里看见精疲力尽的妈妈推着婴儿车,她们当然无精打采,因为照顾一个孩子要给予很多的关注,而小孩的体力又似乎永无止尽,我个人认 为要一个人全年无休,一天24小时照顾小孩实在太不人道。这不是一个妈妈是否年轻有体力,是否有认真有爱心的问题,而是照顾小孩原本就是会让你精疲力尽。 也难怪,美国很多的研究都显示,上班的妈妈们比较快乐。话说回来,想想那些花了40-50个小时照顾小孩的保姆,她们会有多累?我经常在大楼的交谊厅里看 见聚集在一起看电视,聊天的保姆,虽然我不认同她们的行为,但是也不忍加以责备她们了。有时候,我真希望我也有一群能聚在一起看电视聊天的妈妈们!
在台湾过节时,我的小孩就不那么黏着我,舅舅会抱着她们,给她们读书听,要不就是爷爷跟她们玩,厨师给她们吃点心,或者找表姐们一起玩。然而在纽约,就只有我跟保姆两个人,真的,在纽约当妈妈比较累!
所 以,这对于你的小孩有什么意义呢?小孩将环境中的一切吸收,这些元素将成为小孩的一部分,社交丰富与社交相对薄弱的环境,会让孩子有不同方向的发展,孰好 孰坏,我就不随意以偏概全了。然而,身为在纽约生活的妈妈,我尽量的为我的孩子们安排玩伴,天气好的时候,就多带她们去户外,让她们的生活经验尽量丰富。 不过整体而言,从台湾回来之后,我们的生活是比较安静了。
今天跟朋友在咖啡厅时,听见一个约三岁大的孩子在哭,大家都四处找小孩的妈妈,之 后有个女子从洗手间走出来,手里还抱着一个婴儿,一语不发的将婴儿放到推车里,然后将大孩子也抱起来放进推车,接着就走了。当时我想,很多人拿美国妈妈跟 法国人或者时亚洲虎妈相比,让美国妈妈们感到内疚,我环顾周围的妈妈们,其实大家都尽了最大力量了,所以大家就高抬贵手吧!